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

竹造戲棚歷史



戲棚的發源朝代

   戲棚是由漢代開始流傳,當時的人民會在住宅院落裏建造望樓﹑蓋ㄇ字型懸山檐式宅院時,便必須搭起竹「棚閣」來輔助建築程序了。這種竹棚的用法在漢代其使用已相當普遍。因此竹棚體現古代中國雜技與民間生活的緊密關係。

歷朝戲棚變動
   節慶時,在京城裏扎棚看戲的情況隋代已有。唐代以前,民間戲曲表演仍是隨處作場的演出方式,及至宋代「勾欄」的出現,方奠定了戲曲商業化模式。為了進一步方便觀眾看得清楚,北宋更出現「露台」設施,使劇場發展大大跨進一步,其制式並沿襲至南宋。

流動竹戲棚出現的原因         
       在某一些情況下,因為不能夠胡亂找一塊空地隨聚隨散;若需要進行戲劇類表演,高出群眾幾尺的「台」,便成了分開表演者和觀眾的最佳方法。又因為原本的百戲是流動表演的,而宮廷原本也沒有規範建設「台」類建築,最方便的做法便是蓋起隨建隨拆的臨時戲台了。於是,漢代雜技中耍竹竿和爬竹竿的技藝與搭「棚閣」的功能相結合,便衍生了竹戲棚為舞台的雛型。

 戲棚的建築設計演變
     並在宋代開始出現了「舞亭」(專為跳舞表演而設的亭台)等永久式劇場建築,演變到明清兩代發展為三面環堵﹑只留一面觀看的「戲台」形式所見。在二千年後的香港,原始祭祀功能的表演,從祀神轉變至娛人,因而聚集人群形成了需要安置觀眾的特別建設﹕「看棚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